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自民國109年起開始的反聖嬰現象,在112年的春季有消退的跡象,但預測在秋季時將可能有聖嬰現象接踵而至。反聖嬰現象衝擊全球,在台灣明顯可感受到颱風再沒有登陸,乾旱就發生了,今年更有可能是空梅更是雪上加霜。在109年根據ESI(Environment Sustainable Index)評比,台灣為全球146個國家中第18位缺水國家。
為何沒有颱風,國內立刻發生乾旱?從經濟部水利署的110年水利年報來看,台灣的水資源主要由降雨進入到河道與地下水,再進入水庫或於抽用地下水取得,而實際上能夠被利用到雨水,佔總降雨量實際只達到18%。
(圖摘自經濟部水利署110年水利年報)
台灣缺水現況與原因
由水利年報中明顯可見台灣的農業用水比例偏高,佔總用水量的70.83%左右,而在在接連缺水的環境下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7月8日時宣布:因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蓄水不足,嘉南二期作第3到第6組計約2.9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。缺水時停灌休耕為政府常見的應變政策,但休耕並非長久之計。截至本次休耕之前,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資料顯示台南、嘉義灌區在110年一期作、112年一期作都已因缺水停灌休耕。在民生用水方面,用水量逐年攀升,更讓缺水的現狀雪上加霜。
(圖摘自台灣水庫即時水情)
(圖摘自經濟部水利署)
台灣為何無法有效利用過往豐沛的雨水?
- 地形導致:台灣天然地形陡峭加上溪流河川較短,降下雨水時幾乎有82%雨水被蒸發或是入海。
- 降雨時節不均:台灣過往的水倚賴梅雨、颱風,集中在夏季,北部在2-4月仍有一波雨季,南部則是沒有降雨。
- 水庫淤積嚴重:水庫原為解決前兩項保存雨水的方法,但根據水利署資料,曾文水庫目前淤積量達到1,600萬平方公尺,111年的淤積量幾乎等於一座白河水庫;霧社水庫的蓄水率更是只剩18%。未加完善保存集水區以及過度開發,都是淤積量大幅上升的原因,加之清淤遠不及淤積,如未能有效防止淤積,水庫的功能將在數年內完全喪失。
(圖摘自經濟部水利署)
「北水南送」送到哪?
在109年發生百年大旱前,在108年就已有「北水南送」的政策陸續執行,惟受限於地形、工程技術等因素,目前已有桃園新竹的備援管線,翡翠水庫的「原水專管」預計在113年正式通水援助新竹科學園區,加上「板新地區供水改善第二期工程」緩解了石門水庫供水的壓力。
然而,北水南送無法抵達到南部,南部各水庫現狀也不能隨時互助支援,要如何抵達目前面臨比百年大旱更嚴峻的南部?目前南部科學園區已盡可能轉換使用再生水,避免排擠民生用水,再來水廠擴建規劃陸續執行,預期每日增產3.75萬噸支援。政府目前已進行休耕,釋放農業用水的用度供給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,但這對國家永續而言,並非長久之計。
水資源並非永續資源,至少現在不是
過去在尋求永續的資源時,水時常被提及,然而實際上以台灣的角度來看,水其實是得來不易的資源。在目前海水淡化技術、再生水技術還在萌芽的階段裡,水不是取之不盡。據中央氣象局指出反聖嬰現象減弱,秋季若聖嬰現象來臨,初步預估將有冬季降雨與春季降雨增多,但伴隨而來的是溫度更加上升,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,政府、企業勢必需要更快速行動。